给修鞋、配钥匙、缝缝补补的手艺人一个遮风挡雨的去处,给瓦工、木工、水电工等零散务工人员一处休息、喝水、充电的空间,2022年起,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多次跟踪报道南京江北新区泰山街道建设街边便民小屋的创新举措。如今三年过去,记者了解到,该街道的便民小屋已经从首批试点的一两处增加至27处,一批曾经功能单一或闲置的“小屋”化身为便民服务点、骑手微家、项目服务站……如毛细血管般渗透进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这些“小屋”的蜕变,共同承载着一个理念——让城市治理有尺度,更有温度。
![]()
便民服务点“新上岗” 缝补城市烟火气
早上八点,浦东路菜场旁的便民服务小屋里,56岁的许大姐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修鞋、修拉链、修皮带……她手法娴熟,价格实在,是附近居民信赖的“老街坊”。
清理、剪裁、上线、粘胶、上钉……许大姐一边熟练地给一双鞋换底,一边回忆道,“我之前是在菜场旁边居民楼下补鞋,二十多年风雨无阻。有时候遇上刮风下雨下雪天,真的很不方便。”后来在街道的统筹下,她搬进了这个由闲置小屋改造的便民服务点,“有了固定地方,再也不怕日晒雨淋了,干活时心情都好了许多”。
![]()
“有了这样一个便民服务小屋,位置明显、标识清晰,我们也不用满大街去寻找。”一名居民拿着一双皮鞋走近小屋,说道。
像这样的便民服务点,目前泰山街道已建成27处。这些统一标识、功能完善的小屋,让修鞋、缝补、配钥匙这些承载市井烟火气的老手艺,不仅没有被“一刀切”清理,反而在街道“疏堵结合”的创新治理下找到了新的位置,焕发出温暖的生机。
![]()
骑手微家筑港湾 给新就业群体一个“家”
随着外卖骑手、快递员成为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的实际需求也日益受到关注——休息难、充电难、停车乱,曾是这群“路上行者”的日常难题。
近两年,江北新区首个“外卖车辆临时停放区”与“骑士能量站”落地金象城商业综合体外广场;柳洲社区在商业区打造了专属骑手的“骑手微家”;宝塔社区也在弘阳广场设置了同类的服务空间。这些通过改造小屋建成的骑士驿站不仅配备了舒适座椅、空调、充电设备,还联合周边商家推出“骑手套餐”等专属福利,织就了一张遍布商圈的暖心服务网。
一位常年在弘阳广场周边接单的外卖员小张感慨道:“以前送单间隙只能在电动车上凑合歇会儿,现在不仅能有地方热饭、充电,还能看看书、聊聊天,感觉像在这里有了第二个家。”
夏有凉风冬有暖,闲置小屋改造的“骑手微家”默默支撑着这座城市的“路上行者”,也让每一抹奔波的身影,都有了可停靠的温暖港湾。
![]()
零距离服务站 既保效率又有温度
南京北站的建设正如火如荼。今年,在浦泗路原舟桥旅大门位置,一座同样由闲置小屋改造而来的“零距离服务站”悄然落地,成为服务建设者和户外劳动者的前沿据点。
“工程推进节奏快,像临时排水、渣土处置这类审批事项多、流程要求严,不少施工人员因为不熟悉程序,常常要来回跑、反复问,既耽误时间,也影响进度。”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办工作人员道出了设立服务站的初衷,“我们把服务窗口前移到项目门口,就是为了让大家‘少跑一趟路、只进一扇门’,确保施工不被审批流程卡住脖子。”
走进这座简约而功能齐全的服务站,施工人员可以随时咨询政策、准备材料,现场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精准指导,真正实现了“问题不出工地、服务送上门口”。
与此同时,这个小屋也成为环卫工人、绿化养护员等户外劳动者的温暖驿站。一位刚结束早间清扫的环卫工人推门而入,边接热水边说道:“现在天冷了,能在屋里喝口热水、歇歇脚,暖和,也暖心!”
一场服务设施的“再就业”,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换,更是城市治理思维的升级。泰山街道通过精准调研、分类改造,让原本功能单一的场所变身为便民服务点、骑士能量站、零距离服务站……一间间“闲置小屋”被激活,一处处城市“边角料”被重新定义。
“过去是治理难点,现在是服务亮点。”街道工作人员感慨。从“堵”到“疏”,从“管理”到“服务”,小屋的背后,是一场城市治理理念的静默转型。
记者了解到,泰山街道的这一创新实践还将继续深化——部分小屋即将改造为社区助餐点,为更多居民,尤其是长者,提供“家门口”的热乎饭。这不仅将进一步延伸“小屋”的服务内容,更让“人民城市”的理念,在一粥一饭的暖意中,落地生根。
通讯员 泰小山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刘丽媛
校对 朱亚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