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11月1日上午,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在南京朝天宫启幕。全体与会人员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重要回信,回信肯定了老艺术家们的人民情怀与艺术追求,希望他们“带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
○ 过去的这个周末,百余位电影人的足迹遍布城市各处: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晓光和李木子朗读《拉贝日记》;在熙南里古戏台,陶慧敏与南京市越剧团青年演员同台对唱《红楼梦·读西厢》选段;登上长江之恋游轮,陈宝国、张丰毅等一览长江生态风光……
01南京与电影结缘已久
○ 南京,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影视艺术盲盒”,每一处街角巷陌都藏着等待被“开箱”的叙事机遇。秦淮河的波光里流淌着六朝旧事,颐和路的梧桐影里交错着历史足迹。同时,它又是一个跃动着青春与创新的现代都市:商场和菜场的人潮涌动、大学城与科创园区跃动的创意思维……过去与未来交织出这座城市的无限可能。
○ 南京与电影结缘已久。1936年,金陵大学协助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民国二十五年之日食》;1952年,南京电影机械厂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批国产电影放映机;成立于1958年的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红色的种子》《豆蔻年华》等经典之作。从这座城市走出的影星陶泽如、沈丹萍、侯勇、梅婷、海清、王骁、倪妮等,一直闪耀银幕。
○ 多元的城市气质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叙事土壤和视觉景观。近年来,在南京拍摄或与南京高度相关的电影层出不穷:取材于真实历史的《南京照相馆》《金陵十三钗》;展现都市风貌的《春风沉醉的夜晚》《七月与安生》;描写边缘小人物命运的《推拿》《我不是药神》……
○ 此外,南京也以国内顶尖的数字技术实力构建了电影中的幻想世界。电影《哪吒2》中很多壮观的特效场景由江苏原力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流程制作,南京全控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为电影《流浪地球2》制作团队提供软硬件技术支持……
○ 除了石湫影视基地、江宁“1+1”等传统影视基地外,南京聚焦微短剧产业,打造了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园区整合近30个高频拍摄场景及百余处外景拍摄场地,开园一年多来,《破碎的爱人》《何苦相思煮余年》等爆款产品接连诞生。前不久,园区企业头条视听公司推出的短剧《苏超球王》一上线便收获近3000万播放热度。
02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在消融
○ 中国电影120年的发展,与国家、城市、人民生活向前的步伐始终同频。
○ “南京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英雄的城市就有英雄的人民!”饰演过《白毛女》中“喜儿”的人民艺术家田华动情地说,“走入了南京的大门,我们就是南京人。”11月2日,百位电影艺术家在金陵Style与影迷互动,在南京师范大学与影视专业师生交流,在江上与江豚保护志愿者一起观测江豚。自从2023年电影周落地南京以来,电影人深入劳模、工匠、学生、市民当中,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在消融。
○ 艺术家在这里不是参观者,而是参与者,是传承链上的一环。南京市歌舞剧院的《思乡切·女史箴图》荣获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让文物在舞台上“活”起来,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情感对话;南京市越剧团的《织造府》作为“金陵三部曲”收官之作,以诗化演绎重构曹雪芹的内心世界,让《红楼梦》在越剧舞台上获得当代回响;南京市杂技团的《博物馆惊魂》更是屡获大奖。
○ 在南京,艺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深入城市肌理之中。在南台巷,街头音乐会没有宏大舞台,却是商户与居民的共创;在金陵STYLE,电影主题路线融入街区日常,艺术与生活没有边界;在玄武湖畔,艺术家与市民并肩而行,如同老友重逢。熙熙攘攘的街头,南来北往的人流,给了南京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贯通南北的独特气质,吸引了众多电影人、艺术家来到南京取景,拍摄南京故事。
○ 电影是人民的艺术。电影周选择南京,是因为这里的艺术始终紧贴着人民的心跳。
内容来源丨新华日报、南京新视界
图片来源丨南京新视界、南京江北新区、@小飞71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