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为脉,文明因流动而相遇。11月21日,2025长江文化南京论坛拉开帷幕。“文明的流动:文化遗产的世界叙事”江河遗产分论坛当日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举行。来自世界多国的文化遗产、博物馆、建筑史、数字文化与青年教育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江河文明的全球互鉴,展开了一场深度的思想“长江潮”。
![]()
从长江出发,共探流域发展新路径
南京因江而立,因江通海,是长江文明的重要节点。大报恩寺遗址地处古长干里,曾是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枢纽,“南京瓷塔”更成为世界最早认识中国的视觉符号之一。本次论坛落址于此,正是期望从长江的真实流动出发,重访世界文明的流向。
论坛首先聚焦大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ICOMOS国际文化旅游委员会秘书长索菲亚·丰塞卡提出:“流域历来是文化发展的引擎,文化遗产、旅游业和生态保护必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她指出,从长江到尼罗河,多数大河文明正面临同样压力,而可持续旅游、社区参与和文化教育是推动共享未来的重要机制。
跨语言与跨文化的理解,是文明互鉴的另一关键。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吴漠汀以自己17年翻译《红楼梦》等中国文学的经验,强调语言是文明流动的基础,“长江不会只向一个方向流动,文化交流也不应如此。”对此,他倡议建立更可持续的国际翻译机制,通过文学进一步架设东西方之间的桥梁;著名影视制作人、导演张永宁则从物质文化出发,讲述了青花瓷如何沿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他指出:“青花瓷从不是单向传播的故事,而是一部跨文明相互成就的史诗。”
博物馆如何构建流域叙事?韩国汉阳大学ERICA校区建筑学系副教授金志洪提出“博物馆即知识流域”的观点。她认为:“如同河流汇聚支流,博物馆通过实体收藏与数字档案构建文化的知识盆地。”她展示了韩国国立古宫博物馆的开放式仓储空间和数字共享平台,并指出开放、透明、可访问是未来博物馆的关键方向。
“瓷塔”为引,共叙文明流动密码
大报恩寺遗址作为论坛所在地,是一条“文明流动史”的缩影。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回溯了瓷塔从明代到当代的跨文化轨迹。她指出,大报恩寺从建造伊始便承载着世界性向度——郑和下西洋带回了苏麻离青钴料,使其建造吸收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工艺和审美;17世纪约翰·尼霍夫的插图,更让“南京瓷塔”进入世界视野。“当建筑消失,我们还能诉说什么?”王文溪特别介绍,博物馆正以数字复原、点灯仪式、国际青年创客大赛等当代实践,重新点亮“城市、人心与文明的延续。”
围绕“南京瓷塔”这一中西文明互鉴的典型案例,多位嘉宾从不同坐标进行了延展。上海土山湾博物馆馆长房芸芳重点追溯了参展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中国宝塔模型(含大报恩寺塔),在她看来,宝塔建筑模型不仅是工艺展示,更是一面镜子,折射着中国如何被世界想象;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东亚人类学部负责人赵宇超则顺着这座“宝塔模型”的足迹,回顾了这件展品从上海制作、进入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再到今天重回南京的百年旅程,他说:“让文物回到它的文化语境中,是重新建立文明连接的最好方式。”
多元主体对话,向大河未来作答
“长江如何从源头奔流入海、又如何连接世界?”“文化怎样真正上热搜?”接下来的圆桌对话环节,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乔争月主持开场,几个提问迅速把现场带入大河文明的“深水区”。
在议题一“从源到海:长江如何塑造世界文明的流动”中,来自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及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嘉宾,从考古、城址、城市史到遗址博物馆实践,共同提出:长江不是静止的地理线,而是一条持续塑造区域与世界格局的文明动脉;议题二“让文化上热搜:新媒介时代的文化遗产传播”则聚焦文化的“当代表达”,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四川省文物交流中心、腾讯游戏的嘉宾以及文化博主代表共同指出:文化要真正触达公众,需要“好看、好懂、可参与”;技术不是威胁,而是推动文化重新获得解释权的新契机。
第三场议题首次推出 “少年论坛”,由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研究专员、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赵荻主持,成为全场最具未来感的一幕。来自南京四所中学的学生共同畅谈他们心中的“未来的博物馆”——少年们谈到互动装置、游戏化参观、沉浸式叙事和青年专属空间,也提出希望博物馆“更开放、更自在、更像一个可以待得下来的地方”。这场对话让现场真正听见了“下一代的声音”,也为文化遗产叙事带来了最具创造力的回答。
论坛现场,重点发布了《文明对话的新范式:从犍陀罗到大报恩寺的丝路美学嬗变》线上展览。该项目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互娱社会价值探索中心、腾讯游戏学堂以及腾讯光子工作室群天玑智趣工作室等专业团队共同提供支持,在原展览由国家艺术基金交流推广资助的“共融之光——中国·巴基斯坦艺术交流展”基础上打造。项目首次将犍陀罗艺术、麦积山石窟艺术、大报恩寺遗址文物纳入统一数字叙事,通过数字化形式呈现丝路艺术东渐及中国本土化演变脉络,旨在为公众构建一个跨越时空的线上文明对话平台。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