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金陵,人文荟萃。有这样一位地道的“老南京”,进士出身却拒附权贵,宁弃官场也要守住文人的一身傲骨。他笔下的山水有盛唐气象,诗文藏秦风汉骨,更留下《金陵古今图考》等珍贵文献。他就是被誉为明代“金陵三俊”之一的陈沂。
江南才俊:
绘就明都南京“Citywalk”指南
陈沂,初字宗鲁,后字鲁南,号石亭。家族原籍浙江鄞县,因祖父陈瑶入征太医院而举家迁居金陵,至此“三世居南都”。其父陈钢,成化元年(1465)举人,授黔阳知县、长沙通判。陈沂生于成化五年(1469),从小生活于金陵,自幼聪颖,据传五岁时就能属对、十岁能诗咏,博学多才。他个子不高,形貌“风神朗秀”。(《甬上耆旧诗·卷十》)据明代周晖《金陵琐事》、清代徐沁《明画录》等记载,陈沂擅长书画艺术,“七岁即能摹仿古画”。年轻时喜好苏轼之学,诗文颇有东坡遗韵,自号小坡。与同里顾璘、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其后宝应朱应登继起,合称“四大家”。
明·陈沂《龙江晓饯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陈沂文学禀赋过人,但更令人瞩目的,是以《金陵古今图考》为代表的史志方面的成就。正德十年(1515),他应修府志之邀编写《金陵古今图考》,次年成书刊刻。全书作图十六幅,每图后皆附以图考,在参考《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等方志基础上精心绘图考订,描绘出从列国、先秦至明朝南京的山川形胜与城邑街肆地图,时间跨度极广,考证周详且脉络清晰。
《金陵古今图考》书影(局部)
明正德十一年(1516)刊本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一幅《历代互见图》。该图将自吴越时期至明朝的南京城市空间演变集中呈现于一图之中,使其呈现出历史地层不断叠加的空间特征,为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图像依据。
《金陵古今图考》中的《历代互见图》
拒附权贵:
体恤爱民的一方父母官
弘治十四年(1501),陈沂乡试中举。正德十二年(1517),年近知命之年的陈沂考中进士,先为翰林院庶吉士,继为翰林院编修。不久被推荐至内馆教书。嘉靖二年(1523)被礼部聘为同考官,次年任经筵侍讲。
嘉靖初年,明世宗因对自己亲生父母的祭祀问题而与朝臣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之争,许多持反对意见的大臣遭到打击。陈沂借给皇帝侍讲经筵之际,直言相劝:“愿陛下恩泽如雨露般广施,气量如天地般开阔,使无知者均沾恩泽、蒙受教化,有罪者予以包容。”少年登基的明世宗血气方刚,哪里容得下反对意见,陈沂因此险遭谪戍,幸得百官力保。嘉靖六年(1527)正月,陈沂离开金陵,外放江西布政司参议,临行前与友人在东园举行雅集。
明·东园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在江西任上,陈沂整顿吏治,杜绝奸邪。期间,他遇到了在“大礼议”时期平步青云的桂萼。虽政见不同,桂萼很欣赏陈沂的学识,感慨可惜不能留陈沂再讲经筵。陈沂则说:“当初我几乎因礼议戍役,诸位大臣已为我叨念不少。这些大臣如果能够因为您的原因重归朝堂,就好比留我经筵一般了。”一语击中桂萼善于排除异己、打击老臣的要害,彰显不附权贵的风骨。
嘉靖九年(1530),陈沂出任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期间沂、莒等诸县遭灾,陈沂招募农民并提供耕牛农具以救济灾荒,又上奏朝廷恳请免除饲养种马、运送薪木布匹等赋税。当时,同样因“大礼议”得势的显贵张璁(亦名孚敬)在德州遇到陈沂,对他深感同情,言语间暗示陈沂即将升官。面对张璁的慰勉,陈沂不为所动,表示自己上疏请命是关乎民生,而非为了个人仕途。
陈沂在山东任上刚直不阿,因“与执政忤”,累岁不迁。过了很久,朝廷终于下旨,改授陈沂为山西行太仆寺卿。陈沂“遂再疏请老”,递交辞呈乞归故里。其致仕年份未见文献明确记载,结合《明世宗实录》等相关记载推测,当在嘉靖十二年(1533)前后。
嘉靖十二年(1533),陈沂在山东任上与蓝田等人游历崂山时
所留题诗石刻
归隐金陵:
城市记忆的守护者与书写者
回到金陵后的陈沂,在城南夫子庙旁(今四福巷一带)筑居“遂初斋”,将满腔才情倾注于著述与雅游之中。他对南京本地的历史文化兴趣浓厚,相关著作大都与此有关。
致仕后,南京提学御史闻人诠在贡院开局修《南畿志》,聘请了曾修国史的陈沂担任主纂及当时江南著名学者、士子参与,历时三年多成书。志书以南京为中心的南畿地区为记述主体,涵盖明代应天府及周边13府4州,约相当于今江苏、安徽的范围。《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其“开各省通志之先河”,全书“体例简要,剪裁有法,良史才也”。
陈沂撰《南畿志序》
晚年的陈沂曾多次前往江宁祖堂山献花岩的花岩寺长住,约于嘉靖十六年至十七年间(1537—1538)编撰完成《献花岩志》一书。花岩寺为明代南京敕赐寺额的中刹,成化年间由山东僧古道建寺。这部书主要记载献花岩的地理风貌与历史渊源,是迄今为止有关献花岩的唯一志书。
清·陈作仪《金陵四十八景册页》之“献花岩”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明·朱之蕃《金陵图咏》中的“花岩星槎”
陈沂交游广泛,与顾璘、王韦、王宠、徐霖等谈榷艺文。其中陈沂与顾璘为同乡,两人以文相交40余年,志同道合,情谊深厚。陈沂以山西行太仆寺卿身份退休后,顾璘也以浙江布政使身份暂时退休。他们在南京与一批文人雅士唱和酬酢,遨游山水之间,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明·顾璘像图轴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嘉靖十七年(1538),陈沂卒于金陵,葬于江宁岔山祖坟。时顾璘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任湖广巡抚。讣闻传至,顾璘亲自撰写《明故山西行太仆寺卿石亭陈先生墓志铭》,言辞之中流露出对陈沂惋惜和悲痛之情。他在撰写的另一篇《祭陈石亭文》中写道:“泪尽于辞,实催肺肠!”
内容来源丨博物南京
图片来源丨江苏文脉、故宫博物院、文旅崂山、书格网、《老风景画·南京旧影》《万里长江万里情——明代文人画家陈沂及其》《南京稀见文献丛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