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在这片田埂跑大,总忘不了晨露沾湿裤脚的凉。”提及归乡的初心,南京六合“新农人”殷宏宝眼中满是对故土的眷恋。从深耕工程领域十余年,到毅然返乡变身“新农人”,再到如今承包千亩农田实现产加销自主循环、带动数百农户增收,殷宏宝用十几年的坚守,在六合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农业创业的奋斗篇章。
![]()
弃工从农:心怀热土,毅然返乡拓新途
时间回溯到1998年,殷宏宝踏入公路工程行业,凭借踏实肯干的作风,14年里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与人脉。2012年,因家乡有工程建设需求,他回到六合。也是这次归乡,让他留意到一个现象:“家乡周边不少岗坡地、低产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我觉得这些田地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土地在殷宏宝心中有着特殊的分量。“我们做工程的,有机器也有人,不如回来种地!”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没有过多犹豫,殷宏宝带着对土地的热爱与满腔热血,放弃了熟悉的工程领域,正式开启了 “新农人”的创业之路。
初尝艰辛:百万投入,实践悟出科学种田真谛
创业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殷宏宝归乡第一年,就深切体会到了农业生产的艰辛。当时,他流转的3000多亩土地,地力基础较为薄弱,田地平整度也有待提升,严重影响耕种效率。“为了把土地整平,我们第一年光机械烧油就花了将近100万。”回忆起最初的艰难,殷宏宝仍记忆犹新。
解决了土地平整问题,殷宏宝又陷入了“想当然”的误区。“当时觉得,种地就是把粮食种出来,收了卖掉就行。”那一年,他的农田收获了约350万斤粮食,可喜悦很快被难题取代——由于缺乏完善的储存设施,大量粮食无法妥善保管。最终,他选择将粮食卖给收购商,这次经历让他对发展现代农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种地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需要各方面的条件、科学的规划管理,特别是技术层面,必须全面专业。”这次经历让殷宏宝彻底清醒,也让他下定决心,要走科学种粮的道路。
![]()
拜师学艺:深耕技术研发,实现产业升级
痛定思痛后,殷宏宝开始主动寻求突破。在农业农村部门的帮助下,他带着团队辗转全国各地,前往丘陵地区的大田种植基地考察学习,积极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还专门邀请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指导。
“我们村上流行一句话‘儿要亲生,地要深耕’,种地其实是一个很科学的事情。耕、种、管、收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一步都不能出差错,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把控好,才能真正把地种好。”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殷宏宝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丘陵地貌的种植管理模式。
十几年的深耕细作,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如今,殷宏宝公司经营的耕地面积从最初的3000多亩扩展到4200亩,不仅实现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还构建起“生产—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公司效益也从最初的几百万元,增长到如今的400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从“种得好”到“卖得好” 再到“效益好”的跨越。
![]()
带动共富:创造岗位传技艺,培育新农续薪火
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殷宏宝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目前,他的公司已创造30多个稳定工作岗位,直接带动周边456户农民实现增收致富,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农业发展的红利。
在殷宏宝看来,农业的未来离不开“新农人”的接力。为此,他特意鼓励女儿殷乐报考农业专业,希望女儿能学成归来,为家乡农业注入新鲜血液。“我觉得农业以后发展前途比较大,就听了父亲的话去学农。”殷乐的选择,让殷宏宝对农业的未来更有信心。
![]()
“农业是一个可传承的、可持续的,有一定宽度和厚度的发展产业。”谈及未来规划,殷宏宝眼神坚定,“我希望以后能把我的企业发展成一个百年老企业,让六合的这片沃土持续焕发活力,也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农业、扎根农业。”
出品人:刘大颖
总策划:王 璟
统 筹:张 洪 喻文君 杨恒国
编 导:朱信智
拍 摄:杨恒国 陈金刚 朱信智 朱雨柔(实习)
后 期:王刚强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朱信智
校对 陶善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