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键开启汽车飞行模式,让座舱自主对接飞行器,告别堵车;或是让AI化身神话助教,带孩子亲身走进精卫填海的奇幻世界……这些科幻感满满的场景,不再是电影桥段,而是全国顶尖大学生们在“挑战杯”赛场带来的未来蓝图。11月3日,被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南京大学落幕。南京夜生活论坛记者穿梭于决赛现场,直击全国高校“最强大脑”们同台炫技。
![]()
AI+:虚拟人体、一键起飞……科幻真的照进现实了
本届“挑战杯”竞赛特别设置了“人工智能+”专项赛,共吸引全国1.8万余支团队约18万名大学生参与,共643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
![]()
AI不只很“酷”,还很“暖”。“新药临床试验周期长、成本高,失败率超过90%,是我们的‘卡脖子’难题。”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2023级硕士生刘天硕介绍,他们的团队另辟蹊径,创造了一个“虚拟人体”AI模型。这个模型就像一位永不疲倦的“数字试药员”,能大幅降低临床试验的成本和风险,已成功帮助药企节省15%-20%的研发成本,让好药新药能更快、更安全地来到我们身边。“去年11月,在上海前滩先声药业应用过程中,我们帮助他们的临床团队精准定位受试人群,乳腺癌的单个临床受试者成本需要数十万元人民币,最终虚拟人体降低了15%临床成本,同时提高了临床试验通过的可能性。”这个项目获得了该领域特等奖。
![]()
对未来的出行方式,清华大学团队给出了一个惊艳的答案。该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行健书院2021级本科贾博表示,在政策支持下,“低空经济”产业链已日趋成熟,迎来重大机遇期。他们的分体式飞行汽车项目,让座舱能在飞行器和地面车辆间自主转移。“我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五六年后,能实现‘汽车一键起飞’的畅想!”贾博自信地说。
而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展位,AI则化身成为美育导师。一个名为“云启”的AI神话助教,穿着新中式服装,能带领不同学段的孩子进入童话世界,以填色、讲故事、画漫画、做任务等方式,沉浸式体验中国神话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活”了起来。
文化:叩开百位国际学者的门,听听世界眼中的中国
如果让你向世界介绍中国,你会从何说起?南京大学的一群年轻人选择了一种特别的“笨”方法:他们不去空谈,而是先叩开了33个国家101位国际学者的大门,去倾听世界眼中的中国。
![]()
![]()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印象——百位国际学者访谈基础上中国叙事的青年思考》团队成员张博然说:“我们这一代总说‘讲好中国故事’,但如果不先知道世界怎么听,又怎能‘讲好’?”历时23个月,整理150万字访谈录,他们从海量对话中提炼出国际视野里的“中国印象”,为如何更好地沟通世界,提供了来自Z世代的青春思考。
![]()
![]()
淮阴师范学院“星海译航”团队的展位前围满了好奇的观众。团队负责人刘仲书,一名大四学生,正向评委展示他们历时一年的研究成果——“中国出海游戏文化在地化机制研究”。这个由6名大学生组成的团队,系统梳理了中国游戏在文化元素转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试图建立一套适用于游戏出海过程中文化再构的分析维度与评估体系。
三农:“以后饲喂动物可以更少依赖进口大豆”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造福生活。在扬州大学的试验田里,同学们正为患上“纹枯病”这种“水稻癌症”的庄稼寻找绿色解决方案。他们通过基因编辑和新型纳米疫苗,实现了“1+1>2”的防治效果,有望将农药用量减少60%以上,守护我们饭碗里的安全。
![]()
![]()
在江苏大学展位,来自“中国西蓝花之乡”江苏响水的阙可欣,则带着她对家乡的热爱,和团队研发了一台农民“用得起、用得着”的联合收获一体机,成功帮助家乡实现每亩增收超千元,用所学知识实实在在地回报了那片生养她的土地。
![]()
在华中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作物遗传育种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陈安和团瞄准了国家层面的“卡脖子”难题——大豆进口依存度高。这意味着“以后饲喂动物可以更少依赖进口大豆”。
据悉,本次大赛有全国2700多所高校、300多万名学生的40余万件作品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清华大学获“挑战杯”,华中科技大学等56所高校获“优胜杯”;产生主体赛特等奖96个、一等奖187个、二等奖369个、三等奖993个及“人工智能+”专项赛获奖作品982件。
![]()
据组委会统计,本届“挑战杯”期间,通过项目对接与青年技术经理人团队的精准匹配,已有 37 个项目落地,超60个项目初步达成转化意向,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挑战杯”竞赛专场招聘会活动,用人单位共收取简历、现场面试超 3000 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人数 600多个。
![]()
竞赛首次遴选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主擂台城市8个,助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科技难题;注重服务青年学生就业,通过组织专项招聘会等渠道,提供就业、实习岗位5万余个;注重推动赛事成果转化,设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专项奖,深化与中关村科技园、上海张江集团等6个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合作。
南京夜生活论坛/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视频 徐媛园
摄影 徐媛园
校对 陶善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